在八、九年級的數學課中,老師帶領學生展開一場從「理解」到「應用」的學習旅程。本課程強調的不只是計算公式,而是要讓學生明白「為什麼要這樣做」。透過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情境(real-world problems),學生學會將數學與現實世界連結起來。例如利用一次函數分析不同收費方案,探討哪種更划算;或以指數函數模擬人口成長,理解數據背後的趨勢與意義。
課程同時強調「多種表徵」(Multiple Representations)的運用——同一個數學概念,會以圖形、表格、文字描述與方程式等多重形式呈現。學生不僅要能看懂,還要能在不同表徵之間靈活轉換,從表格中歸納規律、再用方程式表達,進而深化對數學概念的理解。
此外,課程貫徹美國 Common Core 所提出的「數學實踐標準」(Standards for Mathematical Practice, SMP),著重於培養學生的思考與解題能力,例如「解決問題並持之以恆」與「能進行抽象化與量化思考」。這些能力能幫助學生在面對陌生或開放性的問題時,以邏輯推理和創意思維找到解決方案。 不同於傳統的灌輸式教學,八、九年級的數學課更加強調討論與合作。學生常以小組形式交流想法、比較策略,並嘗試從生活中找出與數學相關的現象。教師則扮演引導者的角色,透過提問與對話啟發學生思考,幫助他們在理解、應用與推理之間建立深刻連結。
這樣的學習歷程讓數學不再只是紙上作業,而成為一種「思考世界」與「解決問題」的能力,讓學生真正體會——數學,是一門活的語言。


